「我已經好久沒過潑水節了,那時候沒有寒假也沒有暑假。」

緬甸華僑爸爸緬甸華僑媽媽

盧彥容,1995年出生,19歲。

 

跟彥容約在台北醫學院附近,沿著信義區新住宅走過來,街上非常安靜。彥容已經等在那裡、點好了餐點。她戴著粗框眼鏡,長直髮。給人的感覺是樸實又認真,老師交代的事都會辦好,在班上大概是班長的角色,現在確實也是社團的社長。

說起緬甸神采飛揚。雖然十多年來只回緬甸三次,但因為網路,跟親戚朋友仍維持緊密的聯繫。她沒有因為移民二代被歧視的印象,相反地,她還主動跟同學分享照片和緬甸的印象,小孩子沒有成見(我們也懷疑大家不知道緬甸是東南亞),所以她說什麼同學都覺得很酷,幾乎要讓人以為晚十年出生的話會這麼歡樂。真正的原因是地緣關係,桃園忠貞國小一帶原本是眷村,然後新移民緊接而來,外來人口複雜,具體而微顯現移民的歷史。

訪談過程常常能聽見彥容的笑聲,但她小學五年級父親就面臨工傷,住進安養院,領有極重度身心障礙手冊,至今已經七年,即使未來植物人能適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,但要海外家屬同意,恐怕也是另一個難題。

 

附註:後來才知道彥容媽媽做的破酥包超有名,就叫「黃雙芝破酥包」。https://goo.gl/dTnKBv

這是我小時候在緬甸的家 有爺爺奶奶 伯父伯母 爸爸媽媽 姑姑         

這是我小時候在緬甸的家 有爺爺奶奶 伯父伯母 爸爸媽媽 姑姑(全文圖片由盧彥容提供)

訪談

 

我在緬甸臘戌出生,七歲才過來,有一些回憶,同學說去哪個國家玩的時候,我就講說我是緬甸華僑,給他們看照片,跟同學講潑水節,不管是誰,你看到人就可以潑,他們就很想來玩。因為講東南亞,大家就想到印尼、泰國,以為潑水節只有泰國有,其實緬甸也有,時間也差不多。兩個國家有點像,吃的東西、佛寺也像。我跟我同學講,他們都覺得很酷之類,不是負面,是正面的。

爸媽結婚生下我之後就來台灣,我是爺爺奶奶帶,他們這邊穩定才把我帶來。我有在緬文學校讀過書耶,可是我忘記了,我真的忘了,好痛苦喔。最近想把它學起來,我覺得對未來有幫助。我記得我去他們的幼稚園,因為華僑家裡講中文,我會講客家話,沒人教我緬文,可是我上學的幾年就會了,小時候學習語言真的很厲害。

我國中認識的幾個緬甸華僑,他們在學校裡面出風頭,有個男生很會打籃球,一個是很會跳舞,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他,有正面評價,知道他們是緬甸華僑,所以漸漸影響對緬甸華僑的印象。(頓)怎麼都是男生啊?國中除了我還有四個。我上次回緬甸po文,就有人問「你也是緬甸的嗎?」可能他們沒有講,私底下會問,我不知道的應該更多。

我現在念北醫醫務管理,雙主修北大會計,很多藥廠或醫療器材公司應該會想往東南亞發展,近幾年緬甸對外開放,我覺得是很好的機會,這樣我可以回去,大部分親戚也在那邊。又不是長期回去,畢竟這邊環境比較好,台灣公司出差的話,兩邊都可以帶,薪水是台灣的薪水,我覺得這樣比較好。暑假就在米干店打工,賺一些生活費。我現在是卓越領導社的社長,水深火熱,辦大小型演講,因為是醫學相關大學,看到的東西窄一點,雙主修去其它學校,發現貼的資訊很多元,北醫就是醫醫醫醫,可是不可能只關注你自己的東西,還是要關注社會上其他的人。

老家在緬甸北部的臘戌,接近雲南,爺爺奶奶那一輩過來,父母都在緬甸出生,但他們沒有拿到合法的身份證,只有長期居留證。身份證抓很嚴,一定要三代都在緬甸,像我也沒有。媽媽有,可能是靠賄賂,很麻煩。那個小城市大家都知道誰是誰,姓盧、姓黃、姓陳,幾個兄弟姊妹都會知道,互相知道對方。媽媽那邊祖先是雲南,爸爸是福建。弟弟現在國三,他在這邊出生,跟我差五歲。

媽媽五十歲,爸爸差不多六十了,他們在緬甸認識,但我其實不太知道。爸爸有四個兄弟姊妹,媽媽比較多,九個。他們覺得緬甸的教育環境不好,我記得幼稚園是趴在地上寫字,手肘很痛,老師又很可怕,指甲太長就拿尺敲指節,老師在外面開一個補習班,你沒上就不會。媽媽以前做過料理店的廚房,現在做破酥包,有五種口味,連料都要自己做,早上六七點起床,去市場買菜,把昨天晚上做好的包子給人家賣,回來弄料,下午做麵團、蒸好大概晚上七到九點,冬天比較久,因為發酵比較慢。很辛苦,因為爸爸本來在鋼鐵公司上班,有很多懸吊,發生意外,現在是植物人,從我小學五年級到現在,在家附近的安養院,真的很害怕安養院,看起來很孤單。長照除了經濟壓力,心理壓力也很大,因為你會期待哪一天他會好起來,一直抱持那個希望,就算很小,也會抱持希望,可是時間這樣過去,你又會一次一次失望。過一段時間了啦,現在家裡也比較穩定。想趕快畢業,但學生時期也要好好把握。

緬甸小吃  

緬甸小吃

 

還好媽媽蠻樂觀的,她在新移民中心做志工,就是我跟弟弟讀的忠貞國小。這個區域很多外籍配偶,因為那邊有眷村,常常看到雲南菜、雲泰料理店,緬甸常吃巴巴絲、米干、米線、豌豆粉,現在來這邊(台北信義區)就不會看到什麼雲南米干店,或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米干,就表示這只有特定地方才有。我媽也有一些朋友,她們同一個年級,差一兩歲,一起長大,加媽媽有四個女生,都在台灣有小孩,跟我一樣大,都念大一,想說她們怎麼生小孩時間差不多。桃園兩個,台北兩個,她們認識四十幾年了。

我媽媽沒遇到什麼困難,因為她沒有口音,又會看字,所以沒什麼影響。她不喜歡到處講。在台灣買衣服回緬甸的時候,店員很愛聊天,問你去哪個國家,去玩嗎?她就回答說是泰國,不想講太多。那次很辛苦扛過去,結果那邊什麼都有,尤其是鞋子,反正都是大陸過去的。

媽媽感覺很想回緬甸,最後回去養老,家人和朋友都在那邊。那邊不會像這邊霧濛濛的,豔陽高照,之前家裡也常點蠟燭,去洗澡。買炭啊柴啊,煮熱水洗澡,或者在早上洗澡,因為早上比較溫暖,要在太陽下山前洗澡。最近加了太陽能,比較方便,不過天氣不好的時候水不熱。浴室在院子,搭一塊布圍在角落,風吹進來真的很冷。冬天蠻溫暖的,頂多穿薄長袖。上次回去是大一寒假,再一次是六年前,我十三歲,小學回去過一兩次,很久才回去一次,但會住很久,如果是暑假就想把兩個月塞滿,緬甸很大,有的親戚在中部、北部,每個地方都想住幾天,時間就不夠用。

老家的浴室用布隔在庭院裡 風吹很冷 所以要早點洗澡  

老家的浴室用布隔在庭院裡 風吹很冷 所以要早點洗澡

 

重男輕女的觀念還是在,我之前跟弟弟回去,舅舅會問弟弟說想不想去看工廠,無意間聽到女生不要跟去。吃飯的時候會分男生一桌,女生一桌,真的讓我明顯感覺到。於是弟弟就去看工廠,我就沒去,太可惜了!不過到了這一輩就沒有,五六十歲才有。聽說外公很凶,生九個嘛,年紀差很多,大舅舅年紀大,大家就配合他。但媽媽不會重男輕女。四個表姊來台灣念書,只有一個留下。大多不習慣台灣環境,而且來的時候年紀稍大,真的融入不了。父母那一輩留學生多,可以讀建中、北一女,現在是讀僑大才考大學,制度有點不一樣。媽媽他們是二十多歲才來台灣工作。我現在有三個室友,其他人都是華僑耶,一個是香港、馬來西亞和澳門。澳門跟香港聊天會用廣東話很快,中文會慢一點。不會覺得他們特別疏遠。

跟親戚用微信聯絡,群組有三十四個人,大家感情很緊密。每年這些親戚有機會陸續來看爸爸、順便旅遊一個禮拜。大多是做木材、玉石買賣。在緬甸的時候,可能中午去你家吃飯聊天,隔天又去某個人家吃晚餐,要出去,小孩子就丟給誰,都有人幫你顧,不會說是你家還我家,像寒假在舅舅家住一個月也不會很奇怪。過年會在院子裡殺豬,前陣子才po殺豬的照片。生小孩、結婚的大日子也會殺豬。我記得小時候有舞龍舞獅,請到家裡拜年。緬甸的過年在四月中,有潑水節,氣溫四十幾度,可是我已經好久沒過潑水節了,那時候沒有寒假也沒有暑假。

親戚在院子裡一起煮東西吃 大家合力完成美食的感覺很棒  

親戚在院子裡一起煮東西吃 大家合力完成美食的感覺很棒

 

我媽在緬甸有高中畢業,黑猛龍高中是個很大的華人學校,同學會很盛大。他們白天去緬文學校,下課三點五點之後或一大早六到八點去中文學校,緬甸不承認中文學校的學歷,可是不學又不行,華人不能忘本,一整天都在補習。課本從中國來,那時候是繁體,很重視唸課文,教發音跟認字。我爸媽家裡很注重,所以他們沒有口音。小時候跟我在緬甸一起長大的朋友也還有聯絡,分隔了十年以上,不會覺得很久沒見,上次回去還有去找他。最不習慣的是上廁所,有蹲式馬桶。有一次廁所蓋在懸崖邊很可怕,上完沒有管道,就沿著山坡滾下去。

在緬甸一起長大的朋友  

在緬甸一起長大的朋友

 

我喜歡緬甸很少下雨,雖然常常停水,臘戌也是隔天供水,所以家裡有存水槽,沒有電話也沒有代步工具,除非搭計程車,家裡有一台電視,看的都是大陸衛星。緬甸的電視有某幾台和尚一直在講經文。緬甸華僑大部分講客家話和雲南話,我會聽雲南話,蠻像中文,只是音變比較奇怪。緬文就完全不一樣。

那邊貧富差距蠻大,親戚家隔壁住某個將軍的前妻,有僕人、司機,有設計師幫她設計衣服。我們在頂樓就可以看見她在幹嘛。她還有權在家門口設有警衛室,警察會來巡。她家除了地大,有歐式的柱子,屋頂是尖的。

之前北部打仗,有宵禁,交代不要出去,如果被軍隊抓到,會被送去戰場。連當地人都講得不太清楚。我覺得華僑蠻融入緬甸的,臘戌特別多華僑,緬文講得很溜,因為一定要上學。我上次回去,他們是排印度人,緬甸有一些印度人,之前家門前有印度人開的早餐店,但後來走了,應該蠻嚴重的。有排華也是政府排華,民間相處起來蠻愉快的,我記得我在讀書的時候,沒遇到特別讓我不舒服的。我姑姑知道自己是福建來的,十七八歲就到昆明生活。其他人大多留在緬甸。阿姨跟我們說,緬甸簽證不容易去別的國家,你們怎麼不出去玩,可是我們如果有空,還是想回家。每次回去都隔太久了,年長的人年長了,就很擔心會發生什麼事。寒假也沒辦法,因為要打工,太難抉擇了,才想趕快獲得外派緬甸的工作。

從小照顧我的伯父 喜歡在家裡種植物 現在還住在緬甸臘戌 很想念他  

從小照顧我的伯父 喜歡在家裡種植物 現在還住在緬甸臘戌 很想念他

訪問於2015.9.23

arrow
arrow

    陳又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